领导视点

领导视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领导视点  >  正文

校党委书记韩进: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

发布时间:2016-10-24     访问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与战略的高度,深刻阐述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长远发展的一系列方向性、原则性、根本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讲话视阈开阔、意涵丰富、亲切鲜活,充满理论说服力、思想引领力和精神感召力,是新形势下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纲领性文献。高校要学习好、落实好总书记讲话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加快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应有贡献。

旗帜鲜明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彻研究和教学全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提供了伟大的认识工具和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鲜明的实践品格、特有的价值立场和本质属性,虽历经时代的变迁、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成为指引人类社会前行的旗帜。当代中国正经历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大变革和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更加迫切地呼唤理论总结和理论建设,更加迫切地需要理论创造和学术繁荣,而实现和满足这些需求,关键在于有科学理论的指引。只有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上毫不动摇,才能使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具有自己的灵魂,沿着正确的方向,发挥应有的作用。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求知行统一,重在落实。对于高校来说,首先就是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切实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教学和宣讲传播,充分发挥高校育人功能,在课堂、讲座、论坛等各种教学阵地上旗帜鲜明地传授马克思主义、宣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全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法和考核办法,做到心中有“真经”,教学有“高招”,让马克思主义以鲜活的形态入脑入心。其次,要集合学科资源要素,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壮大马克思主义学科群,实施马克思主义学科领航计划,坚决防止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及在个别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的情况。第三,要发挥高校理论研究优势,在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上下真功夫,把研究阐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攻方向,使高校真正成为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自觉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内化为治学之道,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做到真懂“马”真信“马”。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立足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大力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做学问,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本质要求,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我们党一贯倡导和坚持的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要原则。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牢固确立服务人民、繁荣学术的立场持守和精神追求。高校要紧紧围绕国家发展急需和人民关切,在学科设置、科研规划、资源配置等方面加强统筹,重点建设与培育事关国家战略、事关国计民生的学科,着力加强关系经济社会发展、人民主体地位的课题研究,优先配置资源,重点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亟待解疑释惑的重大理论现实问题。

“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必然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根植中国实践,以高度的理论自觉,科学、全面、准确地阐释近代以来中国的发展历程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尤其需要加强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并从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建构新理论,并敢于将理论的“答卷”交由实践检验,发挥理论创新在实践创新中的先导作用。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必然要求回应重大关切,抓住关系国家发展和党执政所面临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明确主攻方向,强化战略思维,开展前瞻性研究,勇于回答人民群众提出的“真问题”,培育原创性理论成果。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必然需要注重方法创新,倡导质性研究、量化研究和多学科研究相结合,积极搭建互联互通的信息共享平台,探索基于大数据的分析工具和研究手段创新,实现整合资源,深化协同,推动学科交叉融合。

坚持以人为本,加强队伍建设,构建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

人才是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是一支思维观念最为活跃、发展意愿最为积极、创新意识最为强烈的队伍。座谈会上,总书记用“两个不可替代”高度肯定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工作,这既是激励,更是一份责任。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必须切实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在发现、培养、聚集上下功夫,制定和不断完善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激励机制,着力构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之一,应当牢记使命担当,弘扬和继承“为生民立命”远大志向和“精忠报国”“忧国忧民”家国情怀,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牢固树立时代责任、民族责任、社会意识,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应当更加自觉地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砥砺思想,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虚心学习,“苦练内功”,坚持“走下去”“走出去”,增强本领,积极开展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努力使自己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

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为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提供根本保证

认真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在“四个尊重”的基础上,着力强化党委的主体责任,是加强和改善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领导的要旨。

一是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纳入高校党委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从政治上、组织上确保哲学社会科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二是严格落实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持一手抓繁荣发展、一手抓引导管理,把“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行为言论有底线”的要求落地实处。三是抓好战略部署,按照“双一流”高水平大学的战略定位,研究制定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系统谋划发展思路、建设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在政策上、条件上为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铺好路。四是支持和鼓励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围绕国家重大战略急需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的对策研究,充分发挥思想库作用。五是全面落实“两为”和“双百”方针,将思想政治工作同支持教师发展成长结合起来,关心好、培养好、使用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队伍,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六是把学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推动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校园学术生态。

                                                              来源: 《中国高等教育》201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