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名片
李晓红 武汉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启发 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院长、中科院院士
龙景庆 江汉石油管理局测录井工程公司仪修工、中华技能大师
郑启湘 长江武汉航道局洪湖航道管理处航标器材维修中心维修工、中华技能大师
十八大报告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创新驱动,号角吹响。湖北代表团的院士和中华技能大师党代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激情满怀放谈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大学应担“顶天立地”之责
“我国曾提出过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十八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意义非凡,令人鼓舞。”李晓红代表说,“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用科技创新来推动经济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高校应担‘顶天立地’之责。”
他说,武汉大学目前正在推动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建立了一批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依托的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创办了一批高科技企业。最近,学校还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有关部委、企业、科研机构合作,组建了一批跨学科的科技创新大平台。
“主动向企业靠拢,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强有力支撑,促进产学研用的深度合作,让新的科学发现与市场信息在第一时间融合。高校要不断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李晓红说。
“主动对接社会,是必由之路。”张启发代表认为,“一些科研人员有技术能力,但缺乏市场意识。一些科技成果要变成产品,也需要得到成熟企业对科研成果进行进一步的功能开发、深度开发,使之真正成为市场接受的产品。”
“如果我们的观念、理念不开放,谈何创新转型?!”张启发说,“从技术到产品再到市场,需要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市场之间接力配合,协同创新。湖北高校云集,两院院士60余名,科教综合实力仅次于北京、上海。科教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湖北就会创新无限!”
原始创新,评价激励机制亟须调整
“如果爱因斯坦活在今天的中国高校科研体制内,会怎样?要知道,他思考提出相对论时连个稳定的‘饭碗’都没有!”张启发说,湖北从科教大省向科教强省跨越,要破除束缚创新的体制机制。“学生忙着找个‘好饭碗’,教师忙着发论文评职称,一些不合理的规定束缚了高校学生和教研人员的冒险精神。”张启发说。
李晓红坦言自己更看重原始创新,“但是创新是不可预知的,越是创新性强的东西越不可预测,做原始创新的项目可能三五年也不一定能出成果。在短时间考核压力下,许多人当然愿意选择做一些把握性比较大、创新性比较弱的工作。”
两位院士都认为,应该按照十八大报告中所说,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他们介绍,有人对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的统计表明,获奖者平均是在做出成果13.4年后才获奖的。“创新是厚积薄发的结果,我们不能太急功近利。”
人人都是创新的主体
“立足岗位,处处都有创新的火花,都能体现创新的价值。”龙景庆代表说,“许多人一提到创新就觉得离自己很遥远,其实不然。创新需要载体,要立足于自己的工作岗位。”他认为,“把你手上的活儿干得最漂亮、最省力就是创新。”“创新人人有责,创新在点滴之间,并非只有高文凭、专家才能创新。”龙景庆说,他是油田技校毕业,起点不高。在26年的测井工作中,他是本着把活干得最省力这个目标练就4项技术绝活,发明20多项科研成果和仪器改造项目在实践中应用和推广。
郑启湘代表也深以为然。“我只小学毕业,是自学完成初高中数学、物理课程。上世纪70年代,航道上使用的都是笨重的铸铁航标灯,一个灯加上电池有三四十斤重。我经常步行十几里路,挑着这种铁质航标灯往航标船上送,一趟下来筋疲力尽,弄不好连人带灯滚落到江里,就暗暗发誓要研制出一种轻便、先进的航标灯。”
本着这个信念,他在航标灯领域完成了近30项技术革新,其中11项获国家专利,9项获国家优秀奖。
院士和技能大师代表都认为,只有越来越多公民养成在工作中学习、在实践中思考的习惯,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新、热爱创新、勇于创新的良好氛围,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创新湖北、创新国家的目标才能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