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视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领导视点  >  正文

校党委书记韩进在《抗战烽火中的武汉大学》专题展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15-09-07     访问次数:

尊敬的抗战老战士、老同志代表,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武汉大学老图书馆——这所经历了抗战烽火的老建筑里,举办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活动,是为了铭记艰苦卓绝的抗战历史,弘扬舍生忘死的爱国精神,更好地建设新时期的武汉大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70多年前,中国人民正在水深火热、浴血奋战。武大师生在国家民族危亡时刻,挺身而出,在教育抗战、科学抗战、文艺抗战和直接浴血抗战中挥洒自己的激情,为抗战的最终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在此,我代表学校党委和行政、代表如今享受着和平与幸福的武大人,向为抗战胜利做出贡献的老一辈武大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向抗战老战士、老同志表示诚挚的问候!向在武大工作过和学习过的抗战将士、专家学者、热血青年、爱国人士、国际友人表示崇高的敬意!

早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各种抗日救亡运动就在武大校园风起云涌。武大师生成立了各种抗日救亡组织,致电当局、游行请愿,表达抗日诉求。他们忘我地发表国难演讲,进行抗战宣传,组织捐献劳军,收容战区同学,开展战时教育,实施军事管理,为抗战提供各种力所能及的服务。一批进步学生,他们深入城镇、乡村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许多人直接奔向抗日前线。

抗战全面爆发后,武大师生踊跃捐款捐物,援助抗战前线。例如苏雪林教授将自己所有积蓄兑换成51两黄金,悉数捐献出。

1938年“武汉会战”前夕,周恩来、邓颖超、郭沫若就住在“十八栋”,蒋介石和宋美龄寓居半山庐,国共两党高层在珞珈山携手共谋抗日大计。当时的武汉和武大可谓全国抗战之中枢。

1938-1946年,武大被迫西迁乐山,学校非但未因战事而停止发展,反而名师云集,英才辈出。

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共有154名在校学生投笔从戎,参加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与日军直接作战,许多人献出了年青的生命。

如果说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决定因素,发轫于自强学堂的武汉大学,从一开始就把自己的使命与民族复兴紧密结合起来,“自强、弘毅、求是、拓新”武大精神所集中体现的就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老校长王世杰曾在珞珈山新校舍落成典礼上说,“我们的建设,不仅有物质的建设,还有精神的建设,请大家看看我们现在所走的路,是不是中华民族的出路,是不是人类向上的道路!”西迁乐山后,老校长王星拱写下“痛心疾首,奋起抵抗,一腔热血,培育人才”的铮铮誓言,在办学中时刻注意灌注抗战精神。

与民族共存亡,与国家共进退。爱国主义已成为武汉大学永不褪色的历史印记,爱国情怀已浸入武大人的灵魂深处。

在新的历史时期,武大人将继续保持爱国主义精神和爱校情怀。将这份宝贵的精神遗产,转化为推动学校不断前进的动力。即将到来的“十三五”时期,是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全面推进内涵发展、综合改革、依法治校,抓住机遇、发挥优势、顺势而上,早日把武汉大学建设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