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法治动态  >  正文

校友齐聚珞珈 探求法治出路

发布时间:2014-12-01     访问次数:

正值武汉大学121周年校庆之际,众校友齐聚珞珈送上生日祝福。自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以来,无论是理论界抑或实务界都大受鼓舞。每一个法律人心中都有着一个“法治中国”梦。

11月29日14点30分,“2014校友珞珈论坛之法治中国的路径选择”在武汉大学法学院模拟法庭隆重举行,众多知名校友到场共贺母校121周年华诞。西北政法大学校长贾宇校友、金台律师事务所主任皮剑龙校友、广东财经大学副校长杜承铭校友、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曾令良担任主讲嘉宾,法学院教授、中国宪法学会副会长秦前红作为特邀点评嘉宾出席论坛。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肖永平主持论坛。

1417413695128458.jpg

1417413706732314.jpg

 

法学教育强则法学强 法学强则法治强

西北政法大学校长贾宇师从武大著名刑法学家马克昌先生,1994年获得博士学位。贾宇在讲话中倡导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他认为法科学子尤其应该学习《决定》。

他表示:“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以中央全会来研究依法治国,第一次以中央全会的决定对依法治国的问题作全面的部署,几乎涵盖了国家政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他认为这是一个改变法律人目前的工作和生活方方面面的重大契机,并以《决定》中提到的社会律师、公职律师和公司律师制度的建立为例说明未来法科学生就业渠道有望得到拓宽。

在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环节——法学教育问题上,贾宇用十六字寄语法科学子:法治信仰、中国立场、国际视野、平民情怀。在法治中国建设的五个原则中,贾宇结合自身在新疆调研的经历及时代的变化,尤其强调两点: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二是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贾宇勉励法律人共同努力进取,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不要辜负当今这个伟大的时代。

法律强则中国强 法律人强则中国人强

金台律师事务所主任皮剑龙律师1985年毕业于武大法学院。他在讲话时回忆起六年前校庆时在法学院大楼做的题为“法律的华丽转身——从政权工具到服务民生”的报告,他表示当时的报告与这次“法治的美丽蝶变——从以法治民到依法治权”的演讲相当于姐妹篇,“从政权工具到服务民生,又从以法治民到依法治权,这就是法治的进步”。

皮剑龙在阐述“从以法治民到依法治权”时主要提及两个方面。首先,从以法治民到依法治权是法治中国的必由之路。他说:“以前说要建立法制社会,‘制’有管制的意思。现在说要建立法治社会,‘治’的三点水的部首有公平的意思。从治民到治权就是一个美丽的蝶变。”

其次,他认为依法治国的核心观念就是依法治权。依法治权的基础是树立法律的权威,重点是规范行政权,保障司法权的行使。在司法权的行使方面,他强调了以下三点:一是加强法律共同体的建设;二是要增强对法律人的尊重,提高法律人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解决法官的后顾之忧;三是要保障司法判决的执行,“法院的判决得不到执行就跟废纸一样”。

构建法治社会 建设法治中国

广东财经大学副校长杜承铭15年前在武汉大学法学院取得博士学位,这次参加2014校友珞珈论坛,他发言的主题是“法治中国的法治社会之构建”。

杜承铭提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宪法实施三十周年纪念会上曾提出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一体化建设,学界对于前两点研究较多,对于法治社会关注较少,但他认为法治社会的建设更为根本。

杜承铭首先提出“什么是法治社会”的问题。他认为法治社会有四个方面的标准:第一,法治社会的基础性问题是对法律的遵守、对法律权威的维护;第二,法治社会的前提是社会个人的独立和自治,法治社会是与国家相对应的,没有人就没有国家,就没有社会;第三,法治社会的关键包括两个方面的法制化:社会组织内部治理的法制化和社会公权力行使的法制化;第四,法治社会的目的性问题是社会组织的权利保障和社会组织对国家权力的参与和制约。

在回答了“什么是法治社会”的问题后,杜承铭提出“如何构建中国的法治社会”的问题。他认为,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法治社会在中国缺乏根基。我国应该促进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协调,增加双方的良性互动。一方面,国家要给社会留有空间,发现非正式制度背后的法律;另一方面,要建立法治社会的规则,建立法治的权威。

不只是经济政治大国强国 更是法治大国强国

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曾令良一直从事国际法的研究,他从国际法的视角论证了法治中国与国际法治的关系。

曾令良认为虽然《决定》中没有国际法的用词,但法治中国与其有密切的联系。法治中国的这个“法”包含国际法,我国必须要参与国际的各项活动,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否则就不能参与国际资源的配置。

曾令良尤其强调对法治的理解要关注其二重性。法治中国首先要符合国情,但也不能与国际法治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基本目标对立,二者应当是一致的,即共性。平等公平民主保障人权的价值取向不因国家发展状况和社会意识形态的不同而不同。但是,各国法治建设的模式是不同的,这就是法治建设的个性。

针对如何更好地发挥我国在国际法治建设方面的作用这一问题,曾令良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我国应当积极参与国际法治建设,建议我国扩展对外援助的内容,不应局限于经济技术和医疗援助,应当增加法治建设方面的援助。同时,他呼吁增加法治建设的透明度。他提出,法院判决报告的定期发布和出版是国际通用的做法,但我国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同时,我国已经发布了两个法治建设报告的白皮书,但他认为应当在其中增加关于国际法的内容,或者单独出具中国国际法报告。

点评嘉宾秦前红教授巧妙地借用贾宇的话做了最后点评,称:“皮剑龙校友代表法治信仰,贾宇校友代表中国立场,曾令良教授代表国际视野,杜承铭校友代表平民情怀。”秦前红指出:“法律人要保持理性。”他强调法治中国的建设命脉所系在于强化民主的权威,进一步保障公民合法权利,规范行政权力。

在互动环节时,法学院同学们踊跃提问,与嘉宾就法治中国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互动,上海校友会会长胡光校友引用历史学家周谷城先生党与法的论述为学弟学妹们准确把握法治中国建设中党与法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另一番见解,使论坛在高潮中圆满落下帷幕。参加论坛的还有法学院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珠海等地的校友代表。